每日快报!华大基因ceo尹烨科普内容引发争议

2022-07-25 18:59:38来源:东方资讯

23日上午,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文章《信、达、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直指华大集团执行总裁尹烨,称其所做的生物科普内容「非常不严谨,有相当多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有很多伪科学……尹烨的行为无异于主动说谎。他忽悠、胡说和欺骗的内容超出生命科学范围」。


(相关资料图)

图源:饶议科学

次日(24日),饶毅再度发文《智力小测验》,提出「继续多看多听尹烨就是降低智力」,该文中引用了一个尹烨的关于梦的科普视频,并表示「看尹烨就是上当受骗」。

图源:生命认知学

一小时后,尹烨在个人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对此事作出回应:谢谢指教。

图源:尹哥聊基因

科普网红,公司高管与科学家

尹烨,何许人也?

公开信息显示,尹烨于2002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目前担任华大集团CEO,他的头衔还有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在包括Nature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含合著)五十多篇等等。

华大基因官网截图

不过,让尹烨真正活跃在普通大众视野中的,主要还是「科普博主」这一身份。

早在2016年3月,尹烨就在喜马拉雅发布了第一条音频科普内容;如今这档名为「天方烨谭」的节目已经在喜马拉雅App上更新2000+集,有近2.66亿播放量。同时,尹烨也在公众号、微博、抖音多个社交平台发布科普内容,抖音粉丝近200万、微博86万人关注。

尹烨科普音频栏目「天方烨谭」

尹烨上次在大众视野里「出圈」,是其在2021年参与的第五季《圆桌派》最后两期的录制,从基因、生命科学谈到科技、人文和意识等。

图源:《圆桌派》视频截图

凭着这两期节目中的金句频出,尹烨一时圈粉无数,其制作各类内容也一度成为现象级存在。一些观众看过尹烨《圆桌派》节目后直呼封神,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是文科生,第一次感受到科学之美。

但也有相关专业人士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称之为「满嘴跑火车」。

部分网友对尹烨发言内容的评价

不过,尽管伴随争议,尹烨科普带来的流量在持续变现。

在「尹说listen」视频号中,一条尹烨分享「情绪会改变基因表达」的视频点赞高达10W+,同时在视频号橱窗中也售卖尹烨个人书籍、华大基因旗下自研产品等。

图源:尹说listen

在另一条他谈肥胖的视频中,留言区就直接导向购买华大自研的益生菌。

如此看来,在尹烨的科普中常常会将一部分可能学界仍然存在争议,但更容易为大众价值观所接受的结论,经过自己的包装后输出。

但对于许多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些夸张或通俗化的定义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需要用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

什么才是好的科普?

事实上,这并非饶毅第一次与华大基因「交锋」。

早在2012年,饶毅就曾与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公开过招,在当年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上,饶毅与王俊就华大是不是在造福老百姓、是不是浪费国家的钱,华大如何做学术等议题公开辩论。

此后,饶毅也在博客上公开炮轰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对其科学家身份发出质疑,并称其为「流氓企业家」。

饶毅个人博客截图

不过,尹烨对饶毅的态度倒是赞誉有加,他曾在《圆桌派》节目中引用饶毅的话,还把饶毅比作「康德」式人物,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回到最开头饶毅的文章,其实也点明了本次争议的核心矛盾:怎样的科普才是「好科普」?

饶毅在自己的文章中直言,自己的科普水平低于如今的中文科普平均水平,故而基本退出科普工作;并阐明了他认为的科普内容应该具有的特质:

科普如果能同时做到信达雅,当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底线是「信」。

做不到「达」、「雅」,仍然可以科普。做不到「信」,应该避免做科普。

只有足够懂科学,才能进行比喻、延伸、插科打诨讲笑话而「万变不离其宗」,守住核心内容。对科学本身不够懂,进行比喻、延伸、讲笑话的时候就很容易说错。外行不清楚,内行一听就知道是搞错了,再怎么巧舌如簧也不能掩盖内容的错误。

从而饶毅进一步提出,尹烨的科普内容为了面向大众读者的传播性和煽动性,牺牲了太多科学性,连「信」的基本都抛弃了,再「达」再「雅」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对于科普领域的「传播性」与「科学性」之争,一直是科普传播的最大矛盾之一。

我国另一位著名科普作家曹天元,其所著《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堪称二十年来影响力最高的本土科普读物之一。

这本书首次将艰涩难懂的量子力学,以一种比较容易进入的姿态带给中文读者,也同样是在普通读者中广受好评的同时,遭到业内人士的抨击。

2017年,在《上海书评》对其的采访中,曹天元提出:

中国科普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大家对「科普」这个东西,从根本上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很多人对科普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希望它又能像科学一样严谨准确,又能为大众喜闻乐见,广为传播。然后很多科普作者就会纠结于两者之间,太想「两手都要硬」,但结果往往就是两头不靠。

曹天元认为,大众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几乎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科学说法,这也使得过分追求严谨和准确的科学知识在大众之间难以传播。

这种现状让科普工作逐渐成为了一种「话语权之争」,科普工作者也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

显然,在这次纷争中,尹烨选择「娱乐」,而饶毅仍坚持「严谨」。

标签: 喜马拉雅 生命科学 仍然可以

上一篇:每日热文:三只松鼠回应脱氧剂泄漏致孕妇误食:未联系上消费者,愿担责
下一篇:【环球速看料】乌克兰大量抛售黄金,一个细节很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