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讯:存款利率下行,为LPR继续调整提供空间?
9月15日,记者从多家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了解到,从15日起个人存款利率将迎来调整,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内的多个品种利率有不同幅度的下调。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型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三年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下调15个基点,一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活期存款利率下调0.5个基点。
(资料图片)
以存入一年期10万元定期存款为例,一年的利息收入将从此前的1750元变为1650元,“缩水”100元。本次存款利率为何迎来下调?在利率下行时期,普通人如何更好理财,实现手中财富的保值增值?
存款利率下行,为LPR继续调整提供空间?
根据记者统计,9月15日起,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挂牌的活期存款年利率调整为0.25%;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4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65%;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6%;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65%。
邮储银行下调后半年及一年期存款利率略高于其他五家银行,分别为1.46%和1.68%,其余均与五大行一致。
此外,部分股份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进行了下调。记者通过招商银行App查询发现,该行1年期、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下调基点数也与上述国有大行保持相同。
本次的个人存款利率调降,被视为是继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非对称性下调后符合市场预期的调整。根据8月22日公布的LPR报价结果显示,1年期LPR从3.70%下调至3.65%,5年期及以上LPR从4.45%下调至4.3%。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即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利息差,贷款利率的调整对于银行息差收窄形成一定压力。彼时不少分析人士即表示,随着LPR的下调,存款利率也有望再度下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以来,市场微观主体储蓄意愿较强、风险偏好较弱,存款定期化不断加剧。8月,居民存款新增规模继续创历史同期新高、企业存款新增规模仅低于2016年同期。针对当前市场主体储蓄意愿较强的情况,降低存款成本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自我融资需求。
关于本次存款利率调降是否将影响本月LPR的继续调整?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指出,本次存款利率调降,对于9月LPR利率报价并无指示意义。
“存款利率的下调,主要是在现有的调整机制下,前期LPR调降的自然结果,并不能据此推出9月LPR利率的再度下调,虽然存款利率的下行确实为LPR调整打开空间。”上述研究团队指出。
保本类理财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
定期存款作为中国居民主要的理财手段之一,和国债、大额存单一起常被视作三大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然而今年以来,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市场波动导致理财和基金产品收益率出现大幅回撤等情况,保本类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
但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多次要求金融机构减费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使得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因此存款利率下行已成大势所趋。今年以来,定期存款、国债、大额存单等利率已全部迎来下调,且幅度不小。
历来难抢的国债,今年利率已实现“三连降”。本月发行的两期储蓄国债利率下调15个基点,3年期、5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分别降至3.05%、3.22%。今年以来,3年期、5年期储蓄国债已3次共降息35个基点。
而起存门槛相对较高的大额存单也备受热捧,出现了“一单难求”的现象,多家银行的线上渠道均已显示售罄。在某国有银行App端内,记者梳理发现,少量显示可购买的大额存单2年期以上的利率普遍在2.5%-3.1%区间,半年至1年期的利率普遍集中在1.8%-2%。
分析人士表示,降低存款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带动贷款端利率下降,从而促进资金向实体部门转化,促进宽信用的形成。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存款利率下调,则客户在银行存款的收益和意愿会相应下降,可能倾向于将资金用来消费或者转而投资其他金融产品。
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分析师沈超认为,资产方面,降低存款利率实质上降低了市场的无风险回报率,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促使居民存款向高回报资产流动,间接对债券和A股市场都构成利好。
利率下行时期,居民如何更好理财?
在利率下行通道中,对于普通投资者如何更好理财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货比三家”,除了看产品的收益外,更要看其风险性、流动性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一般来说,低利率环境下,存款、理财等资产收益率处于低位,要么部分产品估值已经处于高位,资产配置难度较大。他建议,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需要调整心理预期,在避免过度投机与冒险的同时,多元化资产投资组合。
而对于国债和大额存单等渠道,要及时关注发售信息。如大额存单通常为限时限量发售,有意向购买的投资者应及时关注银行发布的信息,或跟理财经理提前预约,否则可能错过购买机会。且大额存单起购金额较高,门槛通常为20万元,持有期限相对较长,投资者应尽量使用“闲钱”购买,避免影响日常生活。
“目前国内金融产品也在日益丰富中,投资者选择空间也在不断拓宽,比如低于风险偏好偏低投资者更多选择存款、固收类产品,通过调整投资期限平衡收益需求,还可以投资一些保险类产品等。”周茂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