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上海外滩美术馆艾薇·海德曼
“欧普艺术”(OpArt)常被称作“视觉效应艺术”,内容通常是线条、形状、色彩的周期组合或特殊排列,艺术家利用垂直线、水平线、曲线的交错,以及圆形、弧形、矩形等形状的并置,突破常规2D平面图像的展现效果,营造眩晕的光效应现象和视错效果。
展览呈现英国泰特美术馆收藏的近120件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浮雕、印刷、雕塑、装置、视频等多种不同媒介形式。展览从全球角度重新审视欧普与动态艺术,介绍与此运动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以及重要展览。
同期正在举行的展览还有“乐趣与智慧:意大利当代设计”,展出1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设计作品。
(资料图片)
艾薇·海德曼:物趣同形
时间:9月24日-11月13日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这是美国艺术家艾薇·海德曼(IvyHaldeman)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机构个展。海德曼借助“化妆间”和“会议室”两个空间的互文,就劳动与休闲、身体的缺位与在场等议题展开辩证探讨。他还通过丙烯来构画主体中矛盾的“待售”与“自持”,探讨自我意识与身份认证的边界。
海德曼以简明诙谐的笔调扩写了标准生产下的工业制品,描摹了一系列“现代神话”。商品摇身变为比喻与语言的载体,日产事物被赋予了新的异想、魅惑甚至怪癖,一套集整体性、混合性与私人性为一体的全新符号由此生成。
集光片羽
时间:2022年9月30日-2023年1月8日
地点:UCCAEdge
UCCA携手抖音艺术,在上海UCCAEdge呈现聚焦数字时代人类生存图景的群展“集光片羽”。展览上,27位(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通过技术展开的创作,为理解当下数字化现实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作品游走于数字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自然与科技,理性与感性边界,对数字时代展开多元视角的解读与袪魅,为人们在“碎片化”语境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二者关系提供新的可能性。
“集光片羽”将“虚构”作为策展方法,以科幻三部曲的结构,根据参展艺术家创作呈现的意象,在展览空间中构筑出“自在之流”“迷雾之城”和“丰饶之海”三处虚构情境,由此串联并引领观众步入由数字与技术编织的世界,开启虚拟与现实交错的探索之旅。
美好生活
时间:9月29日-11月20日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安培洋行、美丰大楼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年度特别项目RAMHighlights第五季以“美好生活”为主题,探究这一模糊概念在当代仪式和社会实践中的效用,将消费艺术与如何过上有深度、有收获且令人蛮满意的生活最佳方式联系起来,每个项目都对“美好生活”提出不同的愿景、假设和批评。
项目在外滩区域邻近的三幢历史建筑中展开,参与者来自16个不同地区,有艺术家、舞者、设计师和厨师等。
从土壤到天空
主题快闪店由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结合上海天空万科广场GF中厅的特点进行提案,呈现3000余册国内外书籍,覆盖艺术、生活、人文、文学、ACG等多个领域,店内有超过500种家居杂货及工艺品,通过不同的材料、工艺,让人们感受来自自然的素材和匠人手工技艺的魅力。
快闪店首月推出“和自然一起生长、将宇宙随身携带、理想之所、胶囊器皿柜”等多个专属提案,每月进行提案内容更新,并有限定珍藏VINTAGE书籍和BIGBOOK展示与销售。同期推出的植物特展,将多种绿植融入书籍、杂货之间展陈,呼应主题的同时亦迎合亲近自然的潮流,为空间带来日常和轻松的氛围。
刘建华:形而上器
时间:9月17日-10月30日
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刘建华从小耳濡目染于陶瓷作坊,在近30年的艺术生涯中,围绕陶瓷展开创作实践,不断发起对传统陶瓷工艺、意义与概念的反叛:通过对陶瓷最为本质的物质性的关注,将其从封闭的功能性中解放出来。
本次展览,刘建华将对陶瓷的长期兴趣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陶瓷的历史。策展人鲁明军将此次展览视为对早期全球化在当代的一次复活,同时也是对人类当下困境的回应——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正处在一个被临时中断的全球时刻。
【北京】
红砖美术馆精选馆藏展
时间:2022年9月30日-2023年2月26日
地点:红砖美术馆
9月30日,红砖美术馆推出精选馆藏展,以5位享誉国际的重量级艺术家作品,对美术馆的八年进行回顾与展望,作品涵盖装置、影像、新媒体等形式。
中国前卫艺术家黄永砅的《马戏团》继2014年在红砖首展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塔提亚娜·图薇的《指向无穷的750个点》使用视线挪移,在引力密度和多重畸变之中,数个浩繁复杂的世界被浓缩进一片小小的场域,观众只有调转视线的视觉诡计才能浸入其中;《明日共鸣器》体现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早期艺术创作的思路,以光线描摹空间;美国著名多媒体与装置艺术家托尼·奥斯勒用投影装置艺术呈现出一种后人类身体的景象;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穆埃的多件摄影作品“用光来雕塑作品”。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时间: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9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9月30日,一场重磅的大型群展“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在UCCA主展厅开幕。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经历70年代的萧条,开始迎来繁荣。在纽约下城,艺术的表达与探索进入极具创造性的时期,数十位艺术家以群体之名生活于此。
展览呈现了60位/组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包括当时朝气蓬勃的凯斯·哈林、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被称为“图像一代”的辛迪·舍曼、理查德·普林斯;世界级涂鸦艺术家Crash、Daze、唐迪;将纽约视为创作缪斯的简·迪克森、黄马鼎,以及瓦莱丽·贾登、白南准,也包含了多位首次在中国地区展出的艺术家。通过一系列洞察时代气象的作品,带领观众回到了“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
马丁·马吉拉在木木美术馆
时间:2022年8月18日-12月4日
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马丁·马吉拉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时尚界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是MaisonMartinMargiela创始人,也曾担任爱马仕创意总监。但他从来没有照片,没有录像,也没有相关记录与访谈,多年来人们难以发现他的踪迹。马丁·马吉拉在亚洲的首次公开艺术展,向世人最大程度地展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无论是马吉拉的粉丝,或者说道听途说来到美术馆的人,都会在这位才华横溢但神秘隐匿的设计师身上得到自己的见解。
10月2日-10月6日,木木美术馆将在展览的基础上举办一个特邀艺术项目——沉浸式游戏《面具》,在充满梦与对话的展品之间,演绎一场沉浸式与艺术展融合创造的全新沉浸式展览体验。
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
时间:2022年9月30日-12月18日
地点: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
毕加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现代艺术的开山鼻祖,他也是第一位活着见证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毕加索身上,诸多的标签使得他被称作“艺术家中的艺术家”,也被誉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毕加索中国个展,展出来自202件毕加索西班牙马拉加市毕加索故居博物馆的真品。遇见博物馆携手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故居博物馆,带来迄今为止数量最多的展品。其中,一幅水粉水墨自画像是首次来到中国,另有4幅油画、142幅版画、46件陶瓷与9幅银盐摄影。
【其他城市】
河流脉搏:穿过边界交叠的世界
时间:7月2日-10月8日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
本次展览聚焦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四条河流:独龙江、澜沧江、怒江和元江,展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作品,呈现他们对“河流沿岸”的观察和反思,尝试探讨殖民与战争、生态与发展、传统与迁移等社会议题。
在高山-峡谷-平原-河道之间,诸多以种族、性别、经济、宗教等因素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边界或意义边界层层交叠。展览探讨了这些区域面临的问题与冲突,也呈现当地的传说、神话、声景、口述、被重写的文本等。
沈少民的科学简史
时间:8月27日-
地点:坪山美术馆(深圳)
沈少民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东北,80年代末前往北京,90年代初迁往澳洲。千禧年后他重返北京,并在大庆创作了“骨头系列”“抽油机”等代表作品。3年前他定居深圳,和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一起创建了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
沈少民的作品主题涉及20世纪后半叶的科技大事件,如大庆油田的工业跃进,航空航天的飞天梦想,生物自然科学的突变,深圳高新产业的兴起等,涉及艺术、诗歌、历史、纪录片、声音、科学和技术等领域,是个人所独有的科学简史。展览聚焦于沈少民近几年的创作,围绕艺术、诗歌和科学三个领域展开。
沈少民个展是坪山美术馆系列展览“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三”,同期,“王川:方-圆|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四”展也正在坪山美术馆举办。
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世界
时间:8月28日-11月28日
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以“蘑菇”为主题,邀请34位(组)艺术家、摄影师、真菌学家、博物画画家、作家参与,呈现一场综合性跨学科展览,向参观者介绍与蘑菇相关的科学知识,尝试帮助人们重塑对于生命的认知,并理解物种共生的智慧。
云南是中国野生菌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已知野生菌有124科、599属、2753种,展全国已知大型真菌总数的57.4%。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真菌学相关图文资料,例如真菌学家臧穆的田野笔记手稿、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云南菌科学画等。
真菌无法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生产有机物,必须与其它动植物建立共生或者寄生关系;另一方面,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分解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食物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参展艺术家从生物特性中获得灵感,并与科学家、人类学家、神经科学家展开对话,重新审视自然中的共生网络对于人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