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首次推出“音乐与脑科学”专项,5年资助1500万元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方面了解到,TCCI正在与华山医院开展合作,研究音乐如何提升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等,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TCCI转化中心主任毛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音乐与神经科学的融合正日益得到重视,并于2022年首次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财经记者查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开信息发现,上个月,国自然基金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音乐与脑科学”专项项目,针对音乐脑科学领域的若干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该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2023-2027),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专项拟资助方向有三个:实景音乐环境中大脑动态活动特征研究、编码音乐基本要素的多尺度神经机理研究、个性化音乐治疗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欣赏和创作音乐是典型的大脑高级功能,涉及听觉信息加工编码的脑区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动态功能联结。通过现代脑科学研究手段,结合音乐的数据结构及其生成规律,探索大脑高级功能和可塑化过程,并揭示音乐治疗的神经活动特征。”国自然网站中写道。
据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是基于音乐的声学特性、音乐要素及其类别的映射关系,通过音乐、声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研究音乐基本要素加工和复杂音乐认知行为的神经机理,探究音乐作为高级听觉认知过程区别于普通听觉信息处理的微观神经结构、神经通路和脑区连接层面的核心特征,阐明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音乐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音乐如何治疗人们的大脑?科学家未来将展开三方面的研究。首先是针对实景音乐环境中大脑动态活动特征研究,他们将以沉浸式音乐厅实景实验的神经生理数据为基础,构建音乐大数据量化模型,研究个体和群体在音乐感知、演奏与审美过程中大脑的动态信息传递和神经编码机制,建立相应的神经计算模型。
科学家们还将对编码音乐基本要素的多尺度神经机理研究,通过音乐专家和人工智能筛选音乐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在突触、细胞、神经通路等尺度揭示这些要素的神经编码机制,研究音乐对早期生命和个体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中大脑可塑化的影响,为特定功能音乐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基于脑科学原理和人工智能的音乐治疗量化技术,研究人员将对个性化音乐治疗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研究不同类型音乐和大脑动态功能联结的对应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探索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音乐干预方案。
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将音乐与脑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比喻为“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有多项研究证实,音乐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机制,从而在中风、帕金森、焦虑症等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疗法治疗神经类疾病已经成为新兴趋势。一项对20名脑卒中患者进行音乐疗法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20次30分钟的音乐疗法,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以提升积极情绪,缓解焦虑抑郁。
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神经科学教授Robert Knight介绍,失语症患者可以通过歌唱的方法准确地说出原本无法表达的词汇。“这一现象表明,大脑对音乐有着和语言不同的解码方式。”Knight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