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4年赚千亿,仅3个月就破产:中国最惨首富,为何被骂大忽悠?
说到中国首富,大家首先会想起,李嘉诚、马云、王健林等一众大佬。
然而,有这么一位企业家,他靠水电行业起家,仅用了2年时间,就登上中国富豪榜榜首。
只可惜,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成为中国首富后的第3个月,他便从神坛陨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就是汉能集团董事长,“光伏大王”李河君。
他耗时8年,投资200亿,建成全球最大、中国第一座私有民营水电站,实现年盈利20多亿。
一手缔造3000亿“汉能”系帝国,借此身价1655亿,成功超越马云,位列中国富豪榜榜首。
如今,企业破产审查、官司缠身、资产流拍并背负百亿债务,一代中国首富为何沦落至此?
1、
李河君,1967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客家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靠种田为生,生活条件很艰苦。
高中时,不少同乡伙伴都辍学出门打工赚钱,李河君坚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
在那个上大学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勤奋刻苦的李河君顺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让李河君在努力学习之余,萌生了很多想法。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河君想尽办法兼职打工,赚学费。
大二那年,李河君在学校做起了生意。
他组织一个小团队,在食堂门口卖小商品。
李河君按照大家的特长进行分工:能言善辩的同学负责推销卖货,身强力壮的负责拿货,不善言辞的做后勤记账。
通过这种方式,李河君在短时间内便赚够了一年的生活费。
这段经商经历,充分展现出他过人的商业天赋,让李河君体验到赚钱的甜头。
从那以后,李河君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赚钱,什么商品好卖他就卖什么。
凭借这份冲劲,李河君赚取了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成为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李老板”。
不过,李河君并没有因为赚钱而忽略学业,他依旧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年年获得奖学金。
与此同时,他常常思考更多的生财之道。
1988年,李河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上班。
虽然很多人羡慕他找到一个轻松、稳定的“铁饭碗”,但李河君不是甘于平庸的人。
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复一日毫无挑战的工作,让他感到很无趣,没什么成就感。
不久之后,伴随着下海经商浪潮的涌起,李河君毅然辞职。
2、
1989年,22岁的李河君找到大学时期的老师,向老师展现了自己的宏伟蓝图。
老师对他非常欣赏,鼓励他自己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借给他5万块钱。
拿着这笔钱,李河君创建了汉能集团。
第一次创业,涉世未深的李河君没有意识到,社会创业和学校经商完全不一样。
本想再次做倒买倒卖的生意,李河君却因识人不清,被有心之人利用。
不到3个月,李河君就把这来之不易的5万元赔了个精光。
然而,李河君没有被打倒,为了尽快还钱,他整日泡在中关村。
起初,通过倒卖电子元器件,他建立了诚信的口碑,积攒很多回头客。
慢慢地,零食、矿泉水、大型设备,都成了他的经营范围。
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把欠老师的钱给还了。
随后5年时间里,李河君和团队靠着“铁路运输和开矿”完成了8000万的资本原始积累。
这时的公司虽然发展迅速,但缺少支柱性产业,未来发展依旧没有明确的产业规划。
李河君开始想要创新,寻求一条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道路。
经过几轮市场考察,李河君发现发电站的市场发展不错,就以1000万收购了家乡一个小水电站。
水电项目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虽然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较多,但建成后回报却是十分丰厚的。
除了日常的维护,一般不再需要大量的材料及资金投入,成本很低,一旦水电站运行起来,只要水流不断就会收入不断。
通过这次尝试,李河君发现水电行业的发展空间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自此,他开始在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多个地方收购或者新建小型水电站。
那时的他,眼光非常独到,投资一个赚一个。
3、
汉能集团的资产在逐步累积,但李河君并没就此停止发展的脚步。
2002年,35岁的李河君开启了汉能集团的第一段商业传奇。
中国的大西南拥有最优质的水利资源,加上当时国家正在开展“万企帮万村”的帮扶计划,李河君受邀赶赴云南进行投资考察。
调研过程中,李河君发现,由于云南交通、环境等原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有1亿千瓦水电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至于,云南政府迫切希望民营资本进入。这一消息,让李河君意识到自己的机遇来了。
当年4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发金沙江的水电资源,李河君一口气签下了其中6个水电站建设项目,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远超三峡水电站。
只是当时,民营资本进入百万级水电项目在国内尚无先例,发改委也不相信汉能集团可以承担的起所有水电站项目的建设,因此果断拒绝审批此项目。
没想到,李河君直接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把发改委告上法院。
有了和云南省政府签订的合同,李河君胜诉,这也是民营企业和国企“抗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经过多次协商,李河君放弃其他五座水电站,拿到了6大水电站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
从2002年到2011年,历时整整8年。为了建设水电站,李河君陆续投资了200多亿。
为了应对水电站建设高峰时每天约1000万元的投入,李河君把之前建设的优质电站纷纷出售,把积攒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入进去。
有人说,李河君是个“疯子”,为了水电站项目孤注一掷。
但就是这个“疯子”带领近万人的施工、管理团队,在海拔2000多米的金沙江建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自行建设的最大私营水电站——金安桥水力发电站。
金安桥水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比美国胡佛大坝大30%,比中国葛洲坝水电站大10%。
2011年3月27日,金安桥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当金沙江的水流冲过电站闸门,就如同冲开了“印钞机”的阀门,一天利润上千万,每年创造净利润超20个亿。
李河君借此跻身广东首富,汉能集团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企业。
4、
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李河君的野心。
很快,他把目光投向光伏行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启了第二段商业传奇。
从2009年开始,汉能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
不到2年的时间,李河君带领专业团队分别在四川双流、广东河源、山东禹城、浙江长兴、江苏武进、海南海口等地投资建设了8个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
当时,投资光伏领域有两条路,一条是市场占比10%的薄膜,另外一条就是占比90%的晶硅。
从设备成本方面看,薄膜太阳能组件的设备成本要比晶硅的贵近20%。
而且,太阳能薄膜要吸收足够的太阳能,需占用极大的土地面积,土地成本高也是一方面原因。
所以,光伏行业内一直偏爱晶硅技术,不太敢涉足薄膜太阳能。
但李河君偏偏看好薄膜太阳能:“别人不要的,正是我们的机会。”
对于李河君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却异常自信和笃定。只要肯砸钱、肯花时间,成本和技术都不是问题。
从2010年开始,他通过四次海外技术并购整合,耗资500亿先后并购德国的Solibro、美国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公司。
就这样,李河君顺利将太阳能技术带回国内,开始进军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薄膜太阳能行业。而汉能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全产业链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成为全球薄膜太阳能行业的领导者。
在一定意义上讲,李河君当时正在创造一个拥有广泛用途的薄膜太阳能行业。
2013年,李河君的汉能控股终于上市。
在2014年沪港通开通之后,汉能的股价就开始一路飙升,从1.8港元/股一度飙涨到最高点的9.07港元/股。
凭借着这波股票暴涨,到2015年3月,汉能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了3000亿港元,资产超过香港首富李嘉诚,身价直接暴涨到1655亿,领先的马云100多亿,成为16年来第12位中国内地首富。
5、
然而,李河君的投资脚步迈得太大,水电站的债务还未结清,太阳能光伏项目又涉及到巨额贷款,这些都给汉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015年,李河君48岁,是他事业巅峰的一年,也是跌落神坛的一年。
当初建水电站时,李河君除了卖掉原有的水电资产,还有很多银行贷款。如果按照当时汉能的发展规划,通过金沙水电站完全可以实现快速盈利。
可是他不顾众人反对,开始投巨资进军光伏行业。
2015年5月20日,汉能鸟巢总部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落成仪式正在举行,大会刚开始15分钟,汉能的股票却突然疯狂下跌。
一分钟内就下跌了33.27%。市值一天蒸发1442亿港元,李河君的财富也随之蒸发近1000亿港元。
汉能被紧急临停,随后因关联交易、操纵股价而被香港证监会调查,陷入长时间停牌。
因商誉调整、关联交易削减,收入锐减,当年巨亏122.33亿港元。
英国《金融时报》发文提出质疑:认为汉能集团的股价不真实。不仅如此,汉能的股价在一年之内暴涨1048%,这样的涨幅需要有相应的业绩来做支撑。
受此影响,银行开始停止贷款,全国多个项目并进齐发,汉能的资金链断了。
随后几年,李河君成立了汉能移动能源公司,开始研发太阳能汽车,并开始打造汉能墙、汉能瓦、汉能伞等一系列新能源产品。
然而,这场自救终成泡影。
2019年6月,经过4年挣扎的汉能薄膜复牌无望,惨淡退市。数百名员工围堵汉能总部,讨要薪资。
而投巨资建造的金安桥水电站,不仅没有盈利,因被百亿债务拖垮,惨遭27亿拍卖,却无人接盘。
3000亿汉能系帝国倒塌,昔日全国首富李河君泯然众生。
从白手起家到中国首富,李河君的人生经历无疑是激励人心的。
他有着比普通人更厉害的商业头脑和决心,但他在创业路上过于激进,导致全盘崩塌,被骂“大忽悠”。
尤其是他涉足的光伏产业,至今仍需要在技术和产业应用上不断摸索,更需要企业的踏实经营。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企业家也需要具备一定资本思维。任何企业都应在做好自己产品的同时,把资本和技术完美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任何时候,都不该被“利”冲昏头脑,急功近利,终归功亏一篑。文/轻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