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商业模式走向末端,消费者越来越不爱逛家乐福
据报道,近日,北京、上海、大连、合肥等多地消费者在点评网站、抖音等平台反映家乐福购物卡“消费受限”,大部分商品不能用卡结账,一些超市还出现了商品缺货等情况。
【资料图】
空空的货架、长长的结账队伍,没有置办年货的热闹,更像是“再不买就要关店了”的扫货……这是北京部分家乐福卖场的现状。
近日,家乐福购物卡使用时受限制一事不断发酵。
1月7号晚,家乐福超市九棵树店,很多礼盒、牛奶等商品都贴上了“不可使用购物卡”的标签,只有少数商品的价签旁摆放着“此单品可以使用购物卡结算”的字样。
1月8号,记者走访家乐福凯德Mall大峡谷店时发现,卖场内大部分商品仍然无法使用家乐福购物卡结算,不少消费者闻讯赶来抓紧把购物卡花出去,收银台前排起大长队。与消费者抢购鲜明对比的是场内逐渐空荡的货架,这家曾经的零售业巨头似乎正在被商品供应所困扰。
1月9号,记者走访了马连道店、双井店,2家门店均有购物卡“消费受限”的情况,多位消费者在服务台咨询退卡、商品缺货等问题。门店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无法为消费者办理退卡业务。有店员建议尽快花光购物卡,也有店员门店表示希望消费者能理性购买。
针对以上情况,家乐福回复称,家乐福系统正在升级,IT部门将尽快解决相应问题,但具体时间尚未确定。同时,家乐福正通过积极协调,多举措优化商品供应链效率,将给消费者更丰富的商品选择。
实际上,这一局面有迹可循:2022年下半年起,家乐福被曝频繁拖欠供应商货款;家乐福超市的离场也不是个例,苏宁易购2022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家乐福无新开门店,闭店数量达到54家,门店数量从2021年底的205家减少到151家,门店数量骤减26%。
记忆中的家乐福,还能回来吗?
为什么消费者越来越不爱逛家乐福?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家乐福不被消费者所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种业态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家乐福原本是法国品牌,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一站式购齐”的大卖场时代。赖阳分析,在那个时代,家乐福有相当的吸引力:第一、当时家乐福有大量消费者喜欢的快消品种类,品牌非常齐全;第二、当时家乐福的产品有相当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随着电商的崛起、网购的普及,家乐福“品牌种类齐全”和“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赖阳还指出,如今的市场上,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超市主营的是生鲜和主食厨房。普遍来看,售卖优质冰鲜类、水果类产品这类生鲜领域经营能力突出,且重视对周围人群的消费研究,针对性提供产品的超市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纵观家乐福,在生鲜商品方面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生鲜卖场的面积和种类占比也相对较少,对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显然不够。
传统大卖场,到底出了啥问题?
其实,家乐福的困境并非孤例,曾经发展迅速的传统超市如今明显后劲不足:2022年2月,位于北京知春路的华润万家超市关门歇业;2022年4月,开了16年的北京麦德龙万泉河店也正式闭店。
近十年来,曾经为大众熟知的大卖场品牌一个接一个的关店退场。例如韩国乐天玛特、西班牙迪亚天天、法国欧尚、英国乐购纷纷退出中国市场,泰国卜蜂莲花在中国大规模撤店并从香港退市,沃尔玛也关闭30多家大卖场。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指出,任何商业形态都有“产生——发展成熟——走向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产业革命的进步息息相关。赖阳认为,大卖场的商业模式正在走向生命周期的末端,传统大卖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卖场一次性买齐的优势相对减弱,加上距离较远,反而会浪费时间。进入云消费时代,消费者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障碍,在网上可以搜索一切商品、进行海量选择、比价和购买,消费者原来拉一张清单,进入大卖场一次性买齐所有想买的东西,但是,现在这些东西上网都能买到,完全没必要在大卖场浪费时间。此时,传统大卖场曾经一站式购足商品的优势,明显变成了缺点。
此外,由于面积较大,租金较高,商品丰富,需要更多的消费者来购物才能支持,所以,大卖场辐射半径很大。因此,传统大卖场往往离消费者较远,不少消费者要专程驱车跑去购物,也颇为不便。
第二、大卖场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商品价格失去竞争力。
赖阳指出,网购的很多产品都是厂家直接销售,相比大卖场,没有线下的人工成本,没有租金成本,没有货品从仓库运到门店的运输成本,也没有补货等一系列的运营成本,因此,网购产品的价格自然更有竞争力。
相比之下,大卖场的产品,如果定价过于便宜,可能会严重亏损;如果价格不便宜,消费者又会用脚投票不来购买,所以,大卖场的模式必然会遇到困境。
困境重重,大卖场如何突围?
家乐福曾被视为“大卖场”业态的先行者,伴随国内连锁超市崛起以及行业的深度转型,家乐福遭遇打击,运营中的绝对优势不再。2019年,家乐福中国80%股份由苏宁国际完成了收购,这场收购本该是电商向实体商业的赋能,但家乐福却没有走出业绩下滑的阴霾。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指出,苏宁收购家乐福的股份后,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本质上并没有对经营业态进行根本变革,所以效果并不理想。“一站式购齐”大卖场不再吃香,这类传统超市卖场的出路又在何方?赖阳给出两点建议:
第一、转型做小面积的卖场,要选择离消费者家门口更近的地方,突出经营生鲜类产品。
第二、继续做大面积的卖场,需要彻底转型,只需要保留小部分生鲜类超市,其他的空间转型为社区生活的第三空间。
赖阳分析,过去消费者的需求是“百货+超市”,但是,如今很多和家乐福一样的超市都处在生命周期的末端。不过,部分大卖场长期租赁的合约周期比较长,租金相对合适,放弃比较可惜,因此,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调整。
实际上,消费者还是还有很多的需求,比如跟朋友们一起聚会、喝咖啡、聊天、健身、带孩子休闲娱乐,甚至需要找共享的办公空间等等,现在大家希望社区有一个非常有品质的,年轻人也能待得住,也能享受生活的一个新空间。因此,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调整,重新规划商业空间,这才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