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净值大幅度回撤,银行还能信任吗?
随着银行理财净值的大幅度回撤和60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人们对银行的质疑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提出:银行还能信任吗?
应该说,银行现在真正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而且银行的信任危机并不是从去年1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大幅度回撤开始,不过是现在达到了高潮。银行真的不值得信任吗?实际上,真正不值得信任的是银行的个别工作人员,而不是整个银行。
一、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不合时宜地推荐银行理财产品,而且有点不负责任的做法确实让人讨厌
【资料图】
张阿姨购买的银行理财终于到期赎回了,虽然亏了不多,但10万元的理财一年期限亏损了2000多,仍然让张阿姨感到心疼不已。张阿姨就想到银行办理定期存款。
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向张阿姨推荐银行理财产品,还振振有词地说银行理财非常稳健,她们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没有亏过,大多数理财都是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的,请张阿姨一定放心购买。
张阿姨就很生气,然后带有质疑地问:你确实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亏损吗?你确定真的可以兑现预期收益率吗?你能再说一遍我录个音吗?工作人员啥也没有说,默默地走了。
这是很多人在银行面对的问题,让人真的会觉得现在的银行已经不再值得信任了,对于张阿姨来说,自己的理财刚亏损赎回,你银行工作人员仍然推荐银行理财产品,而且仍然强调和重申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亏损,强调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按照业绩比较基准兑付的,因此属于非常没有眼色的工作人员。
实际上,这样的工作人员如果不是任务压力太大,就是已经习惯了平时推销的手法,从而导致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实际上,现在很多银行工作人员已经不再推荐银行理财产品了,特别是双节期间银行也没有节日特供理财产品,及时根据现状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也是银行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值得检讨和反思。
二、个别银行把保险产品当成银行存款模糊地推荐银行去银行存款的人
老张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经常有工作人员会推荐利率更高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会成为保险。
朋友的妈妈上年去银行存款25000,被银行工作人员以定期存款、利息高为由推荐并购买了保险,每年要交2.5万,连续要交5年。朋友妈妈已经缴费一年了,今年又要继续交,朋友觉得非常不靠谱,但也不知道如何拿出来。
相信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严芳的父亲去银行存钱,就是在银行的工作人员推销下购买了保险。她的父亲不识字,不会用智能手机,保单的电子签署操作全部由银行工作人员完成,还专门躲避银行的监控在银行外进行操作,也不知道有没有进行“双录”。严芳询问银行的工作人员时,银行的工作人员答复是很稳不会赔。经过严芳向多家平台曝光、投诉,银行答应退保、退款。
而仅仅2018年就有14家银行因为银保销售误导而“吃”了罚单,合计被罚572万元。
很多人并不了解存款和保险的区别,前几天有朋友在朋友圈发文说,这样的存款能存吗?仔细一看:每年3万元,连续缴纳5年,再5年以后每年兑现5000元。这明显就是保险而不是银行存款。银行存款变保险本质上带有非常大的欺骗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原因,因为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已经变质了。
三、在银行办理3年定期存款时,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一年期限的定期存款
近两年,老年储户反映,银行职工不推荐“3年定期”存款而更愿意推荐1年期限定期存款,甚至有的银行工作人员直接不建议储户存“3年定期”存款。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很多老年储户非常不理解,本来在目前银行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3年定期存款比1年定期存款利率高很多,就是大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一年期限利率2%左右,而3年期是3.115%,利息多了一半。很多老年储户感到奇怪,并质疑为什么银行员工不向他推荐“3年定期存款”呢?
实际上,这里面有银行工作人员很大的私心在里面:一是三年限的高利率定期存款正是因为利率太高,所以在银行内部的业绩考核时会打折扣的,甚至有的银行对高利率存款可能没有任何业绩点,银行人员吸引的三年定期没有任何利益而言;二是1年期限的定期存款虽然也可能会在业绩考核时打一定的折扣,但折扣会很低,同时银行定期三年存款在存款期限内一直是存量存款,而一年期限到期以后再转存就成了增量存款,对银行员工的利益是非常不一样的。
银行员工不能以自身的利益考核去损害存款人的利益,银行的“以客户为中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为银行存款人利益考核,这样才能赢得存款人的拥护,而如果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的银行已经不值得信任。
四、个别工作人员骗取存款人的信任,用存款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转走了存款人的存款
最近,山西太原丁女士“1200万存款被银行职员私自转走,储户被判担责八成”的案件引发众多关注,很多存款人既觉得不可思议,也觉得心里不踏实。出现这一状况的核心要素是,丁女士在先后存款1200万元以后,长期将身份证等证件交给银行的工作人员,导致银行工作人员私自将1200万元存款转移,因此,丁女士对自身的财产损失承担主要过错责任,一审判决其对存款损失承担80%的责任。
近日有消息称,山东肥城信用社一村代办员突然死亡,导致该村30多储户千万多余存款最终不知去向。而山东肥城信用社对死亡的代办员拒绝承认是自己的业务代办员,当然也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实中很多人出于对银行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特别是如果那些银行工作人员是自己的邻居、朋友和亲戚时,就完全信任银行的工作人员,有的将钱直接交给银行工作人员帮忙代存,有的存款后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甚至U盾交给银行工作人员,便利是便利了,但是风险真的很大,因为有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金钱的诱惑下能够坚守初心,而是可能会出现各种存款损失。
是银行已经不再值得信任了吗?是银行面临信任危机了吗?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的。但是,从经济主体和信用主体角度看,我们更不应该相信银行工作人员个人,毕竟我们自己的钱需要我们自己承担责任。学点经济学并不是要让所有的人成为金融专家,而是提升自己对自己财富承担责任的能力。你信任银行和银行工作人员吗?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