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文:如何储备自己的养老金?“退休”需要准备多少钱?
该如何储备自己退休后的养老金,又该准备多少?
【资料图】
3月7日,在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媒体交流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陈秉正看来,养老金既要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也需要应对意外性支出,退休前需储备多少,和投资以及储备方式有关系。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方面,大体上可以按照国际上“70-80原则”,也就是说如果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能够达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到80%就可以了。
退休生活愿景较为保守
交流会上,陈秉正还就已经发布了十期的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进行了介绍,2022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5.70。退休准备指数包括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六个指标,分别赋以相应的权重来计算,数值越大意味着退休准备越充分,数值低于6为低退休准备指数,表明退休准备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居民的退休生活愿景较为保守,平均预期退休年龄为58.6岁,青年群体表现出希望提早退休的倾向,而高学历人士普遍期待更晚退休。
对于退休后如何养老,报告调研显示,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最受欢迎,年轻受访者对社会机构养老、商业机构养老等新兴养老方式接受度有所提升。此外,退休信心方面,多数居民在疫情过后有所降低,年轻人、中年人对比老年人下降更多。
报告还显示,居民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态度较为保守,对弹性退休政策最为支持;在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下,居民更倾向于增加自身的退休储蓄水平;体制内工作、健康与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支持延迟退休。
对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报告调研显示,居民目前还十分缺乏了解,但普遍持有支持态度。
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资产结构呈现失衡态势——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据了绝大部分,第二支柱占比相对较小,而第三支柱刚刚起步。参与人数上,2021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0亿人,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参与人数仅有2875万人,不足第一支柱的3%。
报告称,居民实际上对个人养老金具有较高的需求,现行缴费上限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为了应对长寿风险,应当鼓励居民以年金化方式领取个人养老金。
当前我国几乎完全采用现收现付制的方式来运行基本养老保险,每年收缴上来的绝大部分资金都将作为养老金进行发放,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累计速度较为缓慢,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养老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退休”需要准备多少钱?
近日,一则上海一对“80后”夫妻存到300万后决定“退休”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并引起广泛讨论。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提出“4%原则”,只要在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之后,每年需要提取的金额=总额×(4%+通胀率)。即使到过世,退休金都花不完。
那么,该如何进行自己的养老金储备呢?
陈秉正表示,假设一个人65岁退休,在养老储备时设定90岁的期限,从退休到去世正好25年的时间,4%原则需要在退休时把所有的财富包括现金、房产等进行一个年金化的处理,把这些财富分25份,每份比例4%,25年每年花一份,即使不做任何投资,到90岁正好花完。也有一种说法叫“300原则”,也就是25年=300个月,将财富分成300份每月花一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人们会把钱做一个投资,最好是做一个投资组合,60%的资金用来买指数基金,40%来买债权类固定收益产品,长期来看(收益)很容易达到10%以上。也就是说到最后财富还会有剩余甚至可以传承。
在陈秉正看来,坚持4%的原则很好,问题在于如何去投资,他建议退休者不要自己去盯盘,而是做一个组合,例如买指数基金(以2002年10月份推出来的华安上证180指数基金为例,其20年间的累积收益率是315%,年化收益率达6%),在国家公布的近20年来的通货膨胀数据来看,大体是在2%-3%之间,按3%算的话,20年物价平均累计上涨1.8倍,大米、汽油、猪肉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上涨大约4倍,因此想要不受通胀影响还是需要做适当比例的权益投资。
在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彭勃看来,一般来说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在70%-80%之间,世界银行的建议是不要低于70%,否则将会感到生活品质下降。“我们国家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养老金替代率从70%迅速下降到了45%左右。假如单纯依靠养老金来养老,退休以后的收入相比之前会有很大的下降。”
具体到个人,彭勃认为养老不光是一个储蓄问题,还要考虑到长寿风险,近些年平均寿命大概每四到五年增长一岁,也就是说退休后可能会有4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生活,要对养老金增长和健康支出做合理判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