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人均多存一万元,有银行存款利息支出增长20%!老百姓为啥在“报复性存款”
文 | 西尔维娅 张怡清
(相关资料图)
如果要评选2023流行词,“报复性XX”大概首当其中——连存钱都是报复性、全民性的。
4月11日,央行发布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这几乎已是2021年全年的增量。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额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比上述提及的“9.9万亿”多了近一倍。
虽然我没有钱能存,但看起来:大家好像越来越爱存钱了。
全民储蓄进行时:六大行去年存款合计增加13.6万亿
目前已有24家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度业绩,蓝鲸财经根据Wind数据整理来看,银行吸收存款增速明显。
总的来看,截至2022年末,24家上市银行共吸收存款157.37万亿元,较2021年末的13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47%。而2021年末,这24家银行吸收存款同比增长7.3%,由此可见,去年年末上述银行吸收存款的增速较上年增加了5.17个百分点。借用第一财经的形容,如果按照总人口14亿来计算,相当于去年国内每人多存了1万元。
六大行存款总额同比增长率皆达到两位数
蓝鲸财经发现,多家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指出了存款增速加快的趋势。农业银行在年报中指出,全口径客户存款余额达28.2万亿元,新增4.2万亿元,增速17.7%,对公客户存款、个人客户存款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商银行也表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客户存款余额72745.13亿元,增幅19.01%,存款增量创历史新高。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老百姓爱存钱,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长较快,尤其是2022年居民存款增速显著加快,在人民币存款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或许还有人记得2年前有个#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热搜。32岁的豆瓣抠组大神王神爱在访谈节目中自述,其毕业9年间从牙缝里“抠”出两套房,每月工资储蓄率能达90%以上。
在当时,王神爱抠到极致的存钱方式引发大量争议,网暴随之而来。这显然是一桩可以启发思考的社会事件——关于消费主义和极简生活——要是放在如今,舆论环境或许会好很多。
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至今已吸引了62万成员,组里聊的是攒钱的快乐、省钱的技巧、好用的记账应用等,大大方方地把攒钱写在简介里。作为国家消费主力,年轻人在“全民储蓄潮”中起到了扛大旗的作用。
“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网贴截图
据后浪研究所2022年的一份报告,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中,达到40.6%。在存钱比例高低上,90后依旧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据上风,有三成的人表示会存月收入的50%以上。
存款的回归,通常伴随着消费的缩水。君不见,“薅羊毛账号”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一个新的垂类,以喜茶为首的奶茶品牌纷纷告别30元时代,苹果手机的更新发布也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一年一换”。
爱存钱的根源,在于收入预期不稳和风险偏好下降
每个人存钱的原因是各异的。但一边是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一边是居民存款的大幅飙升,背后总归会有一些共性因素。每日人物将此总结为:“环境与时代的变化以蝴蝶效应的方式作用在他们身上。”
业内通常将显著高于往年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称之为“超额储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曹婧博士告诉蓝鲸记者,本轮“超额储蓄”准确地说是“超额存款”,根源在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和风险偏好下降。
首先,收入下降导致消费收缩,储蓄相应增加。其次,储蓄包括存款、房产、股票、理财等多种形式,疫情的“疤痕效应”和理财赎回潮等一系列风险事件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明显下行,房产、股票、理财等高风险资产配置意愿下降,存款被动高增。资产缩水(主因是房价回落)和预期转弱造成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超额存款成为居民实现资产负债表再平衡的一种方式。
此外,对于今年一季度居民新增存款高的原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补充称,这主要受多方面因素推动。首先是我国经济和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一季度春节前后企业发奖金,居民储蓄保持一定比例增长;其次是年初以来,国内逐步摆脱疫情疫情影响,消费处于恢复阶段;此外,一季度房地产也处于企稳复苏阶段,销售相对于往年仍偏弱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超额储蓄”可能并没有数据上呈现得那么多。
据北京青年报援引中金公司林英奇、许鸿明等人在研报中的观点,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约为8万亿元的观点存在高估,因为并未考虑银行理财产品赎回和收入增加的影响。他们估算,2022年“超额储蓄”规模可能在3万亿元左右,而居民存款多增中约4万亿元由理财产品转为存款贡献,1万亿元由居民收入自然增长贡献(假设居民储蓄率与2021年持平)。
独立经济研究者张竹然也向蓝鲸记者表示,目前存款增加的平均数值也有一定“欺骗性”:平均下来看是每个人多存了1万多;但事实上多数人不仅存款没有增加,负债反而增加了。与此同时,少数富裕阶层的存款大量增加,实际上拉高了全体居民的存款水平。
居民储蓄回归是好事,但不完全是
据财联社援引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观点,居民储蓄的回归有利于稳定经济和金融局势,可以大大减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也能帮助银行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存款大幅度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居民对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长远而言不利于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对银行来说,存款大幅上升也未必完全是好事。财联社报道称,多数银行的个人存款中定期存款普遍远高于活期存款,而定期化占比上升将明显增加其存款综合负债成本,同时也对银行净息差(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构成压力。
以工行为例,去年该行存款利息支出4800.83亿元,比上年增加824.58亿元,增长20.7%。工行解释称,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11.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3个基点所致。
实际上,受利率调降及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承压,整体呈现持续收窄态势。从此前披露的年报来看,2022年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多数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明显下行。
或受净息差承压影响,近期河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多家中小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也有机构认为,近期市场上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是对去年9月存款利率下调潮的补降。
曹婧博士进一步指出,“超额储蓄”还会拖累消费和房地产修复进度,经济复苏将承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存款流动起来呢?
曹婧博士表示,宏观政策有必要延续扩张基调,着力于改善预期和扩大内需,以提振消费为抓手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链条。避免预期转弱长期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夯实房地产市场复苏基础,加快超额储蓄释放。
张竹然则直言,要让居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存款才可能流动起来。目前的存款看似是存款,实际上是居民自我购买的“保险”,用存款应对生活中和未来中的不确定性。
可能还是那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