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张宇光:2023年白酒行业回归消费升级
受疫情三年影响,白酒的消费场景与市场需求被极具压缩,整个行业也在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过程中,头部企业的渠道及品牌力被验证,A股上市酒企的财务报表一度繁荣,更多地方性的中小品牌退出,整个行业进一步集中化。
(资料图片)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白酒行业库存高企,更于2022年遭遇“堰塞湖”危机。有声音认为,经济下行时期,白酒行业的隐形库存可能会集中回吐,冲击市场。
进入2023年后,消费板块复苏强劲,白酒板块在“红黄灯”传言、“禁酒令”政策下反复波动。春节后两周内,其快速经历了股价大涨、大跌再大涨的起伏。近日,贵州茅台时隔十四年再度回购股份的消息,提振了白酒板块情绪。
在开源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张宇光看来,2023年,白酒行业仍会以“复苏”为主基调,全年增速或不及2019年,但进入下半年,尤其是中秋前后,整个白酒行业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消费升级的逻辑可以持续。
以下为张宇光访谈节选(有删节)。
丨36氪:春节后消费板块复苏强劲,你怎么看待2023年白酒板块的整体走势?
张宇光:我个人对整个消费板块、白酒板块2023年的走势都是很乐观的。白酒复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消费场景的恢复,随着新冠被纳入乙类乙管,居民消费、商务消费的限制得到解除。2023年春节白酒呈现出“两头好中间弱”的格局,居民消费中的赠礼需求对应的白酒千元价格带、居民宴请需求对应的200元地产酒价格带,都有很好的动销。但是这也只局限于居民消费场景的恢复,商务场景其实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指的是经济的上行、消费力的提升,其核心还是与整体经济复苏的宏观环境相关。2023年下半年,尤其是中秋前后,白酒行业会回到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上,回归消费升级。
丨36氪:但春节过后一周左右,白酒板块也有一定波动,你认为引起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张宇光:可以从基本面、资金面和情绪面三方面分析。
基本面,白酒行业整体是往上走的。资金面,公募基金持有食品饮料的仓位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高点,然后是连续五个季度的下降;一直到2022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放开后,食品饮料的仓位环比回升。但到2022年四季度末、消费复苏真正来临时,食品饮料的仓位环比三季度末又有少许回落,这表明还有部分资金没有配置到位,我认为后续资金还是有流入的可能。
最后从情绪面来看,前期我们认为食品饮料涨幅过高,后期会有一些波动和调整,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而本次白酒的股价波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受“禁酒令”影响,但从目前各酒企的业务层面来看,2013年“三公消费”出台后,政务消费的营收占比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准,我认为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丨36氪:你如何看待近期流传的“红黄灯”政策?
张宇光:2月1日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并没有相关内容,究竟后期会不会推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件。我个人认为,红黄灯的传闻,是在全面注册制的背景下,资本分配要向国家战略性行业倾斜,这其实不排除消费类企业。但仅仅靠烧钱模式成长、运营的企业在新的IPO审核制度下,很难走通。
对于被传“红灯”的白酒企业,假设红黄灯政策出台,对于目前A股已经上市的酒企,应该是利好的,未来这些企业将有一定稀缺性。近年来,国台酒业、四川郎酒、西凤等的确上市不顺,借壳上市的监管也趋于严格,珍酒李渡也选择了港股上市。
未来酒企港股上市会是一个趋势,但扎堆港股也很难,最终在港股上市的酒企数量和A股相比还是少的。第一,白酒企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而名优酒企业本身就不多,需要有历史文化积淀才可以。第二,白酒企业的资金周转通常较好,融资的需求不算特别强烈。
丨36氪:整个白酒行业2023年的增长与2019年比如何?各酒企的业绩表现又有怎样的预估?
张宇光:春节后预期整个经济活跃度增加,这些都会使白酒有一个回补性的趋势。但如果和2019年比,白酒行业整体的消费需求可能还是略弱、最多持平。
原因在于,2018年底股价回落到很低的点位,2019年春季糖酒会时,以五粮液升级到第八代为开端,整体白酒行业有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提价潮,也伴随当年白酒公司业绩的高增长,2019年表现出来的是很明显的戴维斯双击。
而2023年很难有像2019年那样行业整体性的提价表现。企业业绩增速来看,今年依然是一个修复性的增长。再其次,白酒行业经过2022年底的反弹,2023年初的估值已基本接近正常区间了。
丨36氪:你认为疫情三年对整个白酒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去年整个白酒行业的库存积压非常严重,这是否会影响酒企2023年的业绩增速?
张宇光:疫情对于白酒行业的影响,第一,减少了消费场景。居民宴席礼赠、商务活动受到压制,白酒真实的市场需求是萎缩的。
第二,白酒行业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加大了行业集中度,虽然疫情导致行业整体销量降低,但是这几年上市白酒公司的报表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速不错,原因就在于名优酒企抢占了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当这种外部需求受到压缩的时候,名优酒企的品牌力和渠道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份额扩大,部分中小品牌退出了市场。
第三,疫情也倒逼经销商在思路上发生转变。因为疫情影响导致的真实需求下移,经销商普遍面临高库存的压力,这就倒逼白酒经销商由“坐商”向“行商”转变,面向市场去进行一系列的动销和营销活动,一些思想僵化、营销能力弱的经销商会被淘汰。
对于去年备受诟病的白酒库存问题,经销商通常的手段就是降价甩货,但这种方法又有损于渠道秩序,批价扰动对企业也是不利的。对于当下的白酒企业,要么通过加大铺货陈列、广告提升终端消费量;要么通过发货节奏来调节批价,以此调节库存。
在今年整个大环境比较乐观的情况下,我认为白酒企业完成全年业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渠道秩序也会恢复到健康的水平。考虑到高基数以及回款节奏,一季度业绩可能表现一般。
今年企业回款会有两个问题,一是春节时间比往年提前,本身留给经销商回款的时间就不多;二是疫情迅速过峰时期,很多人在家里出不去,进一步导致了回款时间的缩短。虽然节后有一些回补,但回款节奏还是略慢。
丨36氪:你刚才说,整个白酒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集中化的阶段,区域酒企的竞争是否更加激烈?从白酒品类及价格划分来看,整个行业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宇光:目前的情况是,全国化的白酒品牌比较少,除了特别头部的龙头,其他都是区域性品牌。从价格带的角度来看,因为很多白酒企业都在多元化,高端白酒也会去做一些次高端的产品,这种跨价格带的发展也会引起白酒企业的竞争。我认为先会看到一些区域性竞争的出现,然后再扩散到全国。
价格带方面,通常我们认为,高端指的是800元以上的产品,次高端是300元至800元,300元以下的基本上就划分为地产酒了。伴随消费场景的复苏,高端与次高端会得到发展。
从白酒类型看,酱香、清香和浓香,三种基础的香型会不断叠加,衍生出兼香、富裕香型等更多类型。目前来看,酱香和清香的范围在扩大。酱香主要是茅台的振作用,以及贵州酱酒集体走出西部、向全国推进。清香型白酒的范围扩大,主要受汾酒起带头作用的影响。
丨36氪:除了库存,白酒也绕不开“年轻化”的问题。
张宇光:确实是,年轻人总是与消费并行。这个问题应该是从产品和消费者教育两方面入手。
产品端,近两年,各大酒企开始推出一些周边产品,以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比如茅台冰激凌。再比如,现在年轻人喝白酒不会喝口感太冲、太辣的,五粮液从第七代升级到第八代,口感就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更加柔和。
从消费者培育的角度,对于企业,白酒的文化宣传一定要符合年轻人的思路和习惯,并通过白酒来承载当下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白酒行业经历过价格竞争、营销竞争、渠道竞争,现在进入到消费者竞争,能够正确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成为关键。
丨36氪:对于当下的酒企,你有什么样的建议?从价格调整、渠道、动销存等方面,如何改变才能抓住2023年消费复苏的机遇?
张宇光:当下白酒企业最关键就是趁着这个行业复苏回暖的机会,及时调整好渠道的秩序,理顺渠道的价格,让渠道良性发展。除疫情压缩消费场景、需求外,部分酒企疫情期间拉高产品价格,使经销商库存变得更高、利润变薄,尤其是酱香白酒。
所以我认为,趁着行业复苏,企业应尽快调整价格、恢复经销商利润,把库存降下来。这样才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后续经济上行消费力的提升,带来行业新一轮的周期向上。另外一方面,我认为还是要做好渠道基础的夯实工作,加快市场的布局。同时也一定要加大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积极和消费者进行互动。
丨36氪:与白酒板块相比,你认为春节后的食品板块复苏程度如何?对于投资者,你又有哪些建议?
张宇光:综合来看,食品板块春节后的表现是有所上扬、好于白酒板块。目前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宗原料的价格已呈回落趋势,相信2023年食品饮料企业的成本压力或要小于去年,这可能带来利润率的小幅提升。未来随着整个经济的回暖、消费力的提升,必选消费恢复的确定性较强,可选消费修复的弹性会更大。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最直接受益的就是餐饮。比如说像啤酒、调味品、餐饮供应链,都在这一轮的修复行情中有比较好的增长。市场上的客流量增多后,连锁门店也恢复活力,最典型的就是卤味制品行业。此外,像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行业,比如预制菜、休闲食品,也会延续着之前较高的成长趋势。
对于食品企业,我认为还是要抓住复苏的阶段,提升自己的市场覆盖率水平,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抓住先机。对于投资者,今年一定是消费的复苏机会,我认为还是要“守正出奇”。
所谓守正,就是把握住行业的基本盘,配置方面可以白酒为主,同时可以配置一些像啤酒、调味品这样的和消费复苏相关的行业。出奇指的是在大众品板块外,去寻找一些成长性好、业绩增速快的公司来进行布局。
标签: